網站微博代碼(網站微博代碼是什么)
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地球科學進展,版權歸原作者及刊載媒體所有。
熊巨華,高陽,吳浩,孫維君,劉小茜,劉建寶,楊剛,張中浩,毛德華
論文介紹了2021 年度地理科學學科集中受理期的項目申請及受理情況, 分析了2021 年地理科學面上項目、青年科學 基金項目和地區(qū)科學基金項目的送審評審和資助情況。介紹了 2020 年結題項目發(fā)表SCI/CSCD/EI 收錄文章情況、項目結題情況。分析總結了項目申請和結題中存在的問題。
0 1
2021 年度集中受理期項目申請及受理數(shù)量
2021 年度,地理科學學科采用新的申請代碼體系,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、人文地理學和信息地理學三大分支學科,研究自然因素、人文要素和地理信息及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異規(guī)律、時間演化過程和區(qū)域特征。2021 年度共接收申請書5 299 項,面上項目、青年科學基金項目(以下簡稱“ 青年基金”)、地區(qū)科學基金項目(以下簡稱“地區(qū)基金”)(以上3 類項目合稱為“面青地”項目)情況如表1 所列;重點項目140 項;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(以下簡稱“杰青項目”)76 項;優(yōu)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(以下簡稱“優(yōu)青項目”)140 項。經過初審,不予受理的有51 項(“面青地”項目分別為30 項、15 項和6 項),其余5 248 項接受同行評議。2021 年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申請量較2020 年分別增加了173 項和232 項,增幅達到8.36% 和11.58%,地區(qū)基金申請量較2020 年減少了25 項,減幅為5.11%(表1)。
表1 地理科學2020 年/2021 年“面青地”項目申請數(shù)量比較
從項目類型看,青年基金申請總量增加了11.58%,增幅最大,而地區(qū)基金呈現(xiàn)減少趨勢。需要注意的是,2021 年有83 名具有地區(qū)基金申請資格的人申請了面上項目,表明具有地區(qū)基金申請資格的部分依托單位和科研團隊,其基礎研究實力已經得到一定提升,這種現(xiàn)象可能是地區(qū)基金減少的原因之一。
(1)從分支學科看,增幅最大的為自然地理學,增幅為20.80%;其次為信息地理學,增幅為9.00%;人文地理學略有減少,減幅為1.75%。但3 個分支學科申請數(shù)量相近,分別為1 574 項、1 685 項和1 684 項,分別占申請總量的31.84%、34.09% 和34.07%,說明地理科學經過學科代碼調整整合,進一步實現(xiàn)了各分支學科間的平衡。
(2)面上項目中,信息地理學的占比依然最大,達到35.84%。相對于2020 年,2021 年分支學科中自然地理學增幅最大(18.07%);其次為信息地理學的10.44%;人文地理學面上項目的申請略有下降。
(3)青年基金中,申請項目增幅最大的仍為自然地理學(25.14%),展現(xiàn)了很好的發(fā)展前景;其次為信息地理學(9.80%);人文地理學的增幅僅為3.86%。
(4)地區(qū)基金的申請量增幅最大的為自然地理學(16.55%)。而人文地理學和信息地理學分支學科的申請總量均有所下降,分別下降了18.94% 和4.07%。
2021 年,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(以下簡稱“基金委”)繼續(xù)擴大基于4 類科學問題屬性(A:“鼓勵探索、突出原創(chuàng)”,B:“聚焦前沿、獨辟蹊徑”,C:“需求牽引、突破瓶頸”,D:“共性導向、交叉融通”)的分類評審范圍,引導廣大科研人員凝練和解決科學問題,持續(xù)提升科研選題和項目申請質量。要求申請人根據要解決的科學問題和研究內容,選擇合適的科學問題屬性;地理科學“面青地”項目按照科學問題屬性來劃分,其申請情況如表2~5 所列。基金委根據項目的科學問題屬性,組織專家進行分類評審。地球科學部在2020 年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分類評審試點工作的基礎上,2021 年進一步擴大分類評審的學科范圍和項目類型范圍。
展開全文
表2 地理科學2021 年“面青地”項目按科學問題屬性申請數(shù)量及比例
表3 地理科學2021 年面上項目按科學問題屬性申請數(shù)量比較
表4 地理科學2021 年青年基金按科學問題屬性申請數(shù)量比較
表5 地理科學2021 年地區(qū)基金按科學問題屬性申請數(shù)量比較
2021 年度地理科學學科“面青地”項目經形式審查合格的為4 943 項,分別來自718 個注冊依托單位,與2020 年相比有一定提升,具體的依托單位數(shù)量和申請情況如表6 所列。申請數(shù)量超過40 項的依托單位共有14 個,其申請項目數(shù)占到總申請量的19.34%(表7),這些單位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(117 項)、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(chuàng)新研究院(114 項)、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資源研究院(112)項、武漢大學(76 項)、中山大學(70 項)、中國地質大學(武漢)(69 項)、北京師范大學(69 項)、河南大學(55 項)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(54項)、華東師范大學(51 項)、南京師范大學(47 項)、蘭州大學(46 項)、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(41 項)和深圳大學(40 項)。申請數(shù)量超過10 項的依托單位有145 個,占依托單位總數(shù)的20.19%,其申請數(shù)量達到3 353 項,占申請數(shù)量的67.83%。此外,面上項目申請量最多的是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資源研究院79 項,其次為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(chuàng)新研究院75 項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70 項;青年基金申請量排名前3 位的單位是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(47 項)、中山大學(41 項)和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(chuàng)新研究院(39 項);地區(qū)基金的申請分別來自103 個依托單位,申請量居前3 位的單位分別是新疆師范大學(21 項)、云南師范大學(20 項)和新疆大學(18 項),其中有46 個依托單位只申報了地區(qū)基金(68 項),沒有申請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。
表6 2021 年“面青地”項目依托單位申請情況
0 2
2021 年“面青地”項目送審、資助情況
2021 年地理科學學科“面青地”項目采用送審5位通訊評審專家的一貫政策,專家評議意見回收率達到100%?;厥找庖姾?,科學處依據學部下達的2021 年度資助指標和具體要求,兼顧各二級代碼近年來資助情況和分支學科發(fā)展的均衡性,以通訊評審結果為基礎,確定地理科學2021 年會議評審的送審項目計劃,按項目類型統(tǒng)計和項目科學問題屬性統(tǒng)計的會議評審的送審項目數(shù)量如表7和8 所列。2021 年地理科學項目資助情況如表9 所列。
表7 按項目類型統(tǒng)計2021 年地理科學會議評審的送審項目數(shù)量
表8 按科學問題屬性統(tǒng)計2021 年地理科學會議評審的送審項目數(shù)量
表9 2021 年“面青地”項目資助情況
0 3
2020 年底結題項目成果統(tǒng)計
2020 年底結題項目數(shù)量變化較大,原因在于地理科學的申請代碼在2017 年進行了調整,且2021年度的重點項目成果產出未納入學科報告的統(tǒng)計范圍。整體而言,以資助項目發(fā)表的論文是否被SCI、CSCD和EI 收錄為標準進行統(tǒng)計,“面青地”項目發(fā)文情況如表10~12 所列。
表10 地理科學2020 年底結題項目發(fā)表SCI 論文情況
表11 地理科學2020 年底結題項目發(fā)表CSCD 中文論文情況
表12 地理科學2020 年底結題項目發(fā)表EI 論文情況
通過對比近年的學科報告數(shù)據可知,面上項目發(fā)表的CSCD論文(第一標注該結題項目編號的文章)數(shù)量比較穩(wěn)定,基本維持在2.4 篇/項。SCI 論文2017—2019 年持續(xù)增長,基本維持在4 篇/項左右(2019 年4.1 篇/項,2020 年數(shù)3.9 篇/項),說明面上項目負責人保持了對發(fā)表SCI 論文的重視;發(fā)表SCI論文的項目比例(92.7%)高于發(fā)表CSCD論文的項目比例,但SCI 論文第一標注結題基金項目的比例(53.6%)遠低于CSCD論文(72.9%)。
從近5 年青年基金SCI 發(fā)文項目比例可以看出,2020 年的發(fā)文比例最大,為86.4%。相較2019年,2020 年SCI 的第一標注發(fā)文平均數(shù)有較小幅度的增長。但其CSCD 發(fā)文項目比僅為32.2%,較2019 年有所降低,與面上項目的統(tǒng)計結果相差較大,SCI 論文第一標注率也偏低。地區(qū)基金的成果SCI 產出較2019 年有明顯增加,發(fā)文項目比例由2019 年的59.4% 提高到69.4%??傮w上,地區(qū)基金的產出以CSCD論文為主,平均為4.6 篇/項;SCI 論文的產出為3.0 篇/項。第一標注率均高于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的統(tǒng)計結果,說明地區(qū)基金的管理績效較好。
0 4
2020 年項目結題和進展報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
(1)結題報告的核心進展部分總結不到位,亮點工作不夠突出。
(2)部分結題報告中發(fā)表的成果與基金項目研究內容相關性差。
(3)基金成果的提交不規(guī)范、不及時。
(4)部分項目結題后經費剩余較多,執(zhí)行率較低。
(5)進展報告對開展的工作以及研究進展總結不準確。
引用格式:
XIONG Juhua,GAO Yang,WU Hao,et al. An analysis of projects managed by Division of Geography,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,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 2021[J].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,2021,36(11):1146-1155. DOI:10.11867/j.issn.1001-8166.2021.103.
[熊巨華,高陽,吳浩,等. 2021 年度地理科學基金項目評審與成果分析[J]. 地球科學進展,2021,36(11):1146-1155. DOI:10.11867/j.issn.1001-8166.2021.103.]
內容轉載、商務活動、投稿 等合作請聯(lián)系
微信號:huitiandi321
郵箱:geomaticshtd@163.com
會議通知 | “第八屆全國土地資源管理博士生論壇”會議通知(第一輪)
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:人工智能發(fā)展機遇
重磅!《城市數(shù)字孿生標準化白皮書(2022版)》正式發(fā)布
《慧天地》敬告
《慧天地》公眾號聚焦國內外時空信息科技前沿、行業(yè)發(fā)展動態(tài)、跨界融合趨勢,探索企業(yè)核心競爭力,傳播測繪地理信息文化,為測繪、地信、遙感等相關專業(yè)的同學提供日常學習、考研就業(yè)一站式服務,旨在打造政產學研用精準對接的平臺。
《慧天地》高度重視版權,對于原創(chuàng)、委托發(fā)布的稿件,會煩請作者、委托方親自審核通過后才正式推發(fā);對于來自網站、期刊、書籍、微博、微信公眾號等媒介的稿件,會在作者欄或者文章開頭顯著標明出處,以表達對作者和推文引用平臺版權的充分尊重和感謝;對于來源于網絡作者不明的優(yōu)質作品,轉載時如出現(xiàn)侵權,請后臺留言,我們會及時刪除。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《慧天地》的關注和支持!
——《慧天地》運營團隊
編輯:李德翔審核:朱奔宇 張自軒
指導:萬劍華教授
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。
版權聲明:本文由飛速云SEO網絡優(yōu)化推廣發(fā)布,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。